-
新型“育儿焦虑”正在内耗父母!专家给出4点建议,告别焦虑
“你也有育儿焦虑吗?”常常有人这样反问我。当然会有啊!即使我做了多年的育儿科普,即使我了解得比别人多一些,焦虑依然存在。除了育儿焦虑,还有工作焦虑、社交焦虑、秃顶焦虑……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话说现在这个社会,应该没几个人不焦虑吧。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个段子,可以说是真实表达了当代家长的心声: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平时在跟宝爸妈的交流中,我也感同身受:为了养好一个娃,大家真的是身心俱疲!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而今社会对父母的要求越来越高,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我们好像都不由自主地走上了“育儿焦虑”这条路!从得知有宝宝开始,我们拥有了新的角色,即将成为谁的爸爸妈妈。为了适应这个角色,大家都在努力,学育儿知识,逛育儿论坛,看育儿科普,比如关注了科大大~可是,当孩子到来后,焦虑依旧接踵而至,并且此起彼伏。我猜,你可能也是这样,对吗?但这些焦虑,不止你会有,当了父母后,大家都一样,好像被附体了,就是会不由自主地担心。▶担心未知的事情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担心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担心娃输在起跑线上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那为什么,我们会如此焦虑呢?▶产后焦虑多数育儿焦虑,最初都来自产后焦虑。孩子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生活的平静: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各种问题扑面而来,通通压在我们身上,吞噬了初为人父为人母的喜悦。▶想太多了孩子没生之前,担心没准备好;孩子出生后,担心照顾不好;孩子慢慢长大,又担心没教育好……好像焦虑总比现实快一步,我们总是在为未来的事情发愁。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对娃期待太高朋友圈、某博、某音、某红薯等,总是会出现别人家的孩子。而我们也总是期待,孩子样样都好。好像从小到大,我们都没能逃得过“别人家的孩子”!以前是自己被父母比,现在是娃被自己跟别人比。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过于追求完美不论孩子出了什么问题,都会觉得是自己的错。尤其是看育儿文章,会不停反思自己,虽然这个初衷是好的,但科大大想说: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这个世界上,只有健康的育儿理念,没有标准的育儿方式。如果你也有育儿焦虑,不妨试试这样做。很多人都困在了育儿焦虑里,无法自拔,大人累,孩子也累。所以,是时候学着放下焦虑了。1、尽力过好自己的生活多数人有了孩子之后,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生活的唯一目标。你要找到除了孩子之外,自己喜欢做的事,要给自己的生活留出空间,找到能让自己放松的方式。科大大就有一个朋友,很喜欢摆弄花草,在阳台上养着很多种绿植和花,还养了两只鹦鹉,就像一个小花园。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不论生活多焦虑,她总能在这小小的空间里,治愈自己。2、多和家人、朋友沟通很多人遇到事情会钻牛角尖,怎么都绕不出来,焦虑不安。这时候,不管问题能不能解决,要把情绪先疏通。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家人们彼此之间要相互理解,尤其是夫妻之间,更要互相尊重体谅。3、放下期待,相信孩子说对孩子没有期盼,那是假的。每个父母的的心里,都住着一个“理想”的孩子。我也跟大家一样,希望孩子品行好、学习好、能说会道、还懂礼貌。但回头想想,谁不是在成长中极力摆脱这样的期待,想要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4、难以调节,及时求助当你发现自己长时间处于焦虑之中,无法自我调节时,学会积极向专业人士求助。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我们用20多年时间长大,却只用短短几年时间,完成了从学生到家长、从孩子到父母的身份转变。很多人可能还没弄明白生活的真相,就要开始为孩子指引生活的方向。所以我们怕,怕自己不是那么优秀的父母;怕没有把孩子领上光明大道;怕孩子终有一天,重蹈自己的挫折和艰难……在这份焦虑里,藏着我们对自己过往的遗憾,和为人父母对孩子的期盼。但科大大也想跟大家分享一段话: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3个小时,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有人22岁就毕业了,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的工作。有人25岁就当上CEO,却在50岁去世。也有人直到50岁才当上CEO,然后活到90岁。有人依然单身,同时也有人已婚。奥巴马55岁就退休,川普70岁才开始当总统。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都有自己的步程。不用嫉妒或嘲笑他们。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里,你也是!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所以,放轻松。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比起教孩子快点跑,不如教孩子找到目的地,步履不停。人生那么长,与其焦虑,不妨享受生活本来的样子。相信孩子,也相信自己!跟孩子一起成长,加油!
-
终结向孩子吼叫的秘诀,这7个育儿迷思你中招了没?
一到开学的日子,群里家有小学生的妈妈们又开始血压飙升。赖床、磨蹭、写作业困难症……那些暑假里暂时消失的矛盾点,在开学之后都一一准时回归了。妈妈们的“狮吼功”经过了一个假期的休憩,又再次升级。可每一次吼完孩子之后,其实当爹当妈的心里也都一样难受,也都会在心里反复劝自己要再温柔耐心一些,可不知道怎么的,下一次依然会被孩子的各种问题瞬间引爆。该怎么拯救我们和孩子相处时的情绪呢?这个话题实在是经久不衰,什么时候聊都不过时。最近读了一本名叫《家庭的觉醒》的书,里面的许多观点都为我们注入了一丝新鲜空气。作者贯穿全书的核心观点认为,育儿的关键其实并非让孩子“觉醒”,而是让自己觉醒,应该把教养的中心从孩子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当我们以为自己在父母岗位上早已成为“老员工”的时候,书中的观点犹如一针强心剂,把我们从做父母的“惯性”里一把拽了回来,重新审视自己。书中的某些观点仔细品可能并不新鲜,但细细琢磨,再联系当下与孩子的关系状态,又豁然开朗。这篇文,就跟大家一起来聊聊。为什么我们吼完孩子之后,会陷入深深的内疚?许多家长应该都体会过这种超拧巴的时刻吧,被孩子气到爆炸,控制不住“狮吼”,可冷静下来之后又陷入内疚,觉得自己不应该那么不理智,明明也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对待孩子。为什么我们的内心会如此矛盾呢?《家庭的觉醒》一书从以下角度,给我们做出了解释。作者把自己歇斯底里的一面称为“自我”所作出的应激反应。而“自我”其实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一种错觉,是他人、外部所希望我们成为的样子。从小到大,我们都被灌输了太多的“应该”,以及大量教条式的要求,以至于我们开始错误地认为,必须那样做才是真正的自己。“自我”其实就是一种我们为了在这个世界求得生存而发展出来的错误人格。比如我们小时候用哭来表达情绪,那其实才是我们的“真我”,因为我们的情感永远最忠于我们真实的天性。但父母可能会批评我们软弱无能,为了避免来自所爱之人的批判或者失望,我们可能会佯装坚强,这就是我们后天发展出来的“自我”,像是某种自我保护的工具一样。再深入挖掘,这种“自我”其实是植根于恐惧之上的,它是我们害怕自己不符合外部要求而生长出来的虚假的自己。正因此,它的出现,常常带着暴戾。“自我”总是在我们的脑海中响起带有控制欲的、苛刻的、愤怒的声音,用自相矛盾和负能量的话语去激发我们各种非理性的情绪。它所折射出的是我们内心的恐惧。当我们吼孩子的时候,也正反映了我们内心的恐惧。我们把外部对我们的要求,投射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生出了过分夸张的愿景,我们害怕孩子达不到这样的要求,所以我们抑制不住地感到失望和担心。生活中,可以举出许多我们被“自我”掌控的时刻。比如,许多青春期的孩子都特别爱对家长说一句话:“请尊重我的隐私”。但很多家长都觉得,这句话像碰了自己的逆鳞一般,让自己特别不舒服。这种不适感,其实也是我们的“自我”在作祟。我们的大脑听到的可能并非简简单单的“尊重隐私”这句话,而是觉得孩子正在把我们拒于千里之外。我们仿佛听到了话外之音:“孩子为什么不需要我们了?”“为什么我们那么悉心陪伴,他们还会嫌弃?”明明只是孩子随着年龄增长一个很自然的需求,却被我们脑海中的声音歪曲出一个“拒绝”的故事。这其实就是来自“自我”的解读,反应的也是我们心中最深层的恐惧:害怕自己不被需要。当我们带着来自“自我”发送的错误信号时,一定会和孩子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再比如,孩子晚交作业,考试没好好复习,或者被罚留堂都会让我们特别愤怒。这其实,也折射了我们的恐慌。因为,我们害怕如果他们不能达到所有“好”的标准,就会在生活中失败。我们幻想,要是他们能做到力所能及的“好”标准,他们就能实现最好的自己。除了因为害怕而不可抑制地情绪失控,我们还会发现,那个虚伪的“自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控制孩子。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自己的生活丧失了“控制权”。职场上,我们不能说了算;在父母或亲人面前,也没法自己掌控。于是,“自我”发现,我们最能全面掌控的就只有处于弱势的孩子。所以,它才会在我们的亲子关系中,去卖力地施展“控制”的威力。正因此,《家庭的觉醒》一书中,作者反复强调:我们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认清“自我”。认识“自我”是如何颠覆我们保持清醒的能力,才能让我们在与孩子的冲突中,不被恐惧支配,克制自己的控制欲,在理解孩子需求的前提下去思考怎样做才是最恰当的。那我们该如何认清“自我”呢?这还要从我们的“过去”去挖掘。童年经历给我们创造了某种样板,我们在这种样板上构建人生。而为人父母,刚好为我们提供了认清这些童年时期所建立的行为模式的机会,孩子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通过旁观他们的成长,和他们相处,我们得以检视我们孩提时曾经被遗忘的感受。一直以来,我们把教养的核心放在孩子身上,对他们拼命施力,希望改变他们,塑造他们。但其实,我们错了。正如作者所说的,教养的核心其实是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把焦点从孩子身上转移到我们自己内心的觉醒上。我们利用与孩子相处的各种时刻,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辨识那个虚假的“自我”,探索自己潜意识的情感,克服内心的阴暗面。原来,要改变的是我们,而非孩子。少对孩子发脾气的秘诀:找到我们与孩子相处的“反应触发点”自我觉醒的第一步,就是要摒弃“孩子总是恶意激怒我们”这个错觉,丢掉 “孩子故意惹我们生气”这样的思想。我们总以为,是孩子的行为激怒了我们。但其实,我们的反应触发点一直在我们自己身上,根植于我们过去受过的伤害以及成长时所经历的痛苦当中。孩子的行为,不过是一阵风,把我们内心那些情绪的余烬煽成了火焰。“ “我们的孩子都只不过是在做他们自己。他们并没有兴趣来惹我们生气,让我们感到羞愧或焦虑。恰恰相反,他们依照自己的内心行事,根本和我们没多大关系。然而,由于我们背负了许多情绪上的痛苦,内心的火焰难免会被他们点燃。这完全是出于无意的,但这是我们内心不成熟的结果。触发我们情绪的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我们自己未解决的情绪问题。””这段作者的话,乍看可能有点不中听,但绝对经得起我们在日常中反复咀嚼。不信,就来看看日常那些再普通不过的场景里,我们是如何把一个本来中性的想法变得异常复杂的吧。拿“下雨了”和“现在是早上7点”这两句话举例,它们从字义来看都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实陈述,它们本身是中性的。然而,它们一旦与其他念头关联在一起,就开始有了或积极或消极的色彩。例如,“下雨了”可以使人联想到“所有的计划安排都泡汤了”,再联想到“我们将度过一段痛苦的时光”,就这样,一个中性的想法迅速引起了我们某种低落的心情或情绪。再比如“现在是早上7点”,和“我累了,筋疲力尽,无法起床”、“我还有太多的家务活要做,简直不堪重负“这样的想法联系起来,很快一个中立的想法就被注入了消极的情绪。不难看出,我们的想法控制着我们的行为。当我们的想法变得复杂起来,我们的情绪也会跟着有大的转变和起伏。所以,想要改变总对孩子发脾气的状态,不如先从改变自己的想法开始。要如何改变?改变什么?作者为我们总结了七大育儿迷思,它们都是被社会认可的观念和方法,是育儿的信条和强心剂。但在作者这里,它们也是触发家长愤怒情绪的“反应触发点”。“世界渴望变革,而家就是变革开始的最好地方”:认清七个育儿迷思作者总结的七大育儿迷思,有没有你熟悉的?1任何教养方式都是为了孩子好父母总是特别容易陷入某种自我感动,认为我们教养孩子的行为是无私的。这其实,是一种很危险的想法,因为这种自我感动会让我们自以为站到了正义的一边,让我们可以对孩子毫无节制的施加控制。要打破这样的迷思,需要我们经常反观我们在抚养子女上的”私心“。而这样,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把教养的核心放在我们自己身上。不断提醒自己,我们唯一能控制和影响的人,只有我们自己。要把我们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到自己身上,而非子女身上。在与孩子的激烈冲突时,要挖掘我们所经受过的伤害,有所觉悟并直面它们,找到那些令我们不愉快的根源。2成功的孩子总是走在前面在当下,抚养孩子的每一个时刻都充满了各种“抢跑”。我们一边被卷得喘不过气,一边却又停不下脚步的很大原因,是因为我们被世俗所定义的“成功”紧紧束缚住了。作者在书中的许多话,看似鸡汤,但我却觉得时常看看也能让自己变得清醒起来,避免随波逐流。摘录两段,与大家共勉:“ “我们的孩子身上都拥有不止一种品质,只是他们能力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既有天赋异禀的时刻,也有平庸如常的时刻。正因如此,他们需要自由地表达自我,而不是被取悦我们的压力所拖累。””“ “你的孩子当平凡人也很好,是你自身的匮乏感需要孩子被贴上高人一等的标签——他们其实不需要,是你的‘自我’需要。””3孩子有好坏之分我们容易给孩子贴标签,那些更符合社会规范的,更乖、更顺从、外在成就高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相反,好动的、吵闹的,任性的孩子就是“坏孩子”。但其实,许多孩子事实上并没有那么任性或者叛逆,只是因为他们的精神力量强大到与我们的个性发生了冲突。“许多时候,问题在于是我们不愿意在正当的挑战前让步,因为我们大多数时候都被困在我们的‘自我’里。”加上我们的文化在亲子关系中把权力赋予给“假定为全知”的父母一方,孩子只好成了被贴标签和被惩罚的一方。4好家长是天生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并不一定天生就会彼此相像,更不用说彼此喜欢了。基因没有携带这个保证。”想起李安曾经在采访中说过的话:“我做了父亲,并不代表我就可以很自然地得到他们的尊敬。每天还是要来赚他们的尊敬。”所以,成为父母并非自然而然,而是一个习得的过程。从这一点来看,为人父母注定是个苦差事。它一方面需要方法和策略方面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需要一定程度的成熟情绪,才能有效而强有力地去执行这些方法和策略。育儿的漫长旅程,不仅要求我们有超人的体力,还要求我们有佛陀般的高超智慧。所以,也不要责怪自己不适合当父母,因为你所经历的困难,是每个父母都会经历的、再正常不过的过程。5有爱就是好家长有谁又能说自己不爱孩子呢?但在亲子关系中,爱不是“免死金牌”。并不代表我们知道如何在当下与他们相处,与他们的内心世界达到同样频率,或者有能力帮助他们认识真实的自我;当然更不代表我们知道如何驾驭自己的焦虑,控制自己的反应,或利用我们的理性和客观的一面来帮助孩子。成为家长,一定是需要学习和修炼的。爱,只是我们情感工具箱里众多工具的一种,乐观、专注、善于表达情感、坚定并且灵活,抗压能力等等,都是让我们成为好父母的必要工具。这也是为什么,前面我们提到,教养的核心是要改变自己、完善自己。除了这些,我们还会发现,在与孩子相处的更多时候,我们心中有爱,却让孩子感受不到爱。我们把对自身的感受,与他们对自我的感觉交织在一起。我们总是为他们担惊受怕,于是试图控制他们。穿越迷雾,我们会发现,我们真正想控制的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恐惧。我们无法让自己从孩子的人生中解脱出来,恐惧不断攻击我们,于是我们又把恐惧投射在孩子身上。所以,为人父母需要觉醒,发现自己的出发点与孩子接收到的信息之间的差异,学会如何让孩子好好接收到我们的爱。6父母的使命是培养快乐的孩子大部分父母都对孩子有“快乐执念”,认为我们有义务必须要让孩子过得快乐。我们可能没发现,很多时候是这样的执念,导致了无尽的烦恼。某种程度上,“我要快乐”、“我的孩子值得拥有快乐”的想法,其实也投射了我们“当下存在某种匮乏”的感觉。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匮乏”滤镜,目光所及都是那些我们不曾拥有的东西,我们以为那些才是幸福与快乐,却忘记了去好好看一看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我们总在强调,教养孩子要从理解孩子的需求开始。但有些人总错以为,这意味着我们要无时无刻不和孩子黏在一起,要对孩子的每个愿望都满足,要让孩子时时刻刻觉得开心自在。在作者看来,这其实也反映了我们的某种恐惧。我们惧怕会让孩子不舒服,惧怕与孩子的正当冲突,惧怕对孩子说不。如果我们把教养的重点从“让孩子快乐”,转变为“令孩子成长为最有韧性和最强大的自己”上,可能许多方式方法都会自然而然的有了改变。我们有义务让孩子有这样的“觉悟”,那就是:生命不会永远是快乐和舒适的。我们一直在强调逆商,希望有有效且细致的方法帮助孩子拥有面对困难的成长型思维。但我们有没有反观我们自己?我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失败,其实决定了我们是如何看待孩子的失败。所以,问题又回到了我们反复强调的那个点,教养的核心在我们自己。作为父母,我们需要首先精进自己,要让自己不断强大,拥有全然拥抱苦难的力量。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转变我们对失败的看法,当我们从认识上,真心实意地认为孩子考试得了低分的时候,并不代表孩子注定要失败,分数并不能定义他们时,我们才能冷静下来,更理性的去寻求分数低背后的一些启示:比如,是否意味着这个科目需要孩子们更努力地去学习;这个科目孩子是否需要我们或者老师们的额外帮助;或者说,看到孩子在这个科目上的确是没有天赋的,因此需要接受这一事实并考虑寻找其他的人生道路等等。只有我们先拥有了成长型思维,才能不带任何虚情假意的告诉孩子不用太在意这一次的低分数;只有我们不再谈失败而色变,才能帮助孩子学会正视失败。教养并不是让我们急于学会各种方法和技巧,没有自我观念上的转变,也就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自我觉醒”,那些方法用起来也都是拧巴的、虚伪的,教条的,自然也不会有效。7家长需要控制一切该怎么定义亲子关系中我们的角色呢?为人父母,与其说我们是新生命的创造者,不如说我们是新生命的伙伴。当了十年的母亲,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养育孩子,很少会按照我们预定的计划进行的。正如作者所说:“ “我们不是在‘制造’孩子,让他们按照某种方式、形状、形式来成长,我们只是在鼓励他们去生活,去经历童年,然后找到他们自己定义的生活。””我们想要掌控孩子的一切,很大程度是希望通过我们的控制,帮孩子“筛选生活”,把我们自认为“好”的留给孩子,把“坏”的筛掉。但冷静下来想一想,那也只不过是我们的妄念而已。作为父母,需要我们时常提醒自己:我们不能剥夺孩子的经历,即使有些经历是痛苦的,他们也有权利去感受。就像一个有限责任公司一样,我们在与孩子的关系中,可控的也是极为有限的。不夸张地说,我们甚至只有一样东西是可以控制的,那就是自己在孩子身边时的表现,我们自己的情绪和反应。依然回到整本书都在强调的核心:教养的中心在我们自己身上,而非孩子本身。正是以上这些迷思,这些我们听过了无数遍,所谓正确的教育观念,把我们层层缠绕、包裹,束缚住了我们看清真正的自己,也牵绊住我们去了解孩子真实模样的脚步。这些迷思,更多的是观念层面上的。我们需要首先转变的是我们的看法,然后才是方法。一个自由的“自我”,可以为亲子关系带来一场焕然一新。而今天这篇文,我们就先来从我们的育儿观念上聊一聊如何让“自我觉醒”。在《家庭的觉醒》这本书的后半段,作者还总结了一些新的教养技巧,关于这部分就留到我们下期再聊吧。那个自由的“自我”,并非一夜之间成就的,而是靠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旧有的“自我”,用修练出来的强大与智慧,慢慢去修复。如果这些文字,能给每一位看到的父母,哪怕带来一次微小的觉醒,也是有用的。因为每一次睁开双眼的那一刻,我们都能迎来光。-END-
-
养一个儿子有多难?3 个育儿套路真心建议用起来
养个儿子有多难,男孩妈妈们都深有体会:上蹿下跳,满场疯跑,一刻不停歇的永动机?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闯祸无上限的捣蛋鬼?光会大吼大叫,却又不长耳朵的间歇性耳聋患者?迷恋打打杀杀,热衷于充当英雄好汉的暴力份子?一言不合就哭闹,一点不顺就炸毛的情绪小炸弹?这些都不够,反正粗心大意,毛手毛脚,脑回路清奇……一系列贬义词,随便拎一个出来,男孩们都能轻轻松松,对号入座。养男孩就是一道送命题,每一位发到「男孩」考卷的妈妈,都可以一口气书写几万字的「血泪史」。图片来源:网络老母亲们,除了忍、忍、忍.......真的没有活路了吗?为了解决这个育儿难题,我们咨询了数位养过儿子的儿童心理学家,总结了下面 3 招,或许无法包治,但试试没准能柳暗花明。(PS:文中总结发育特点,是男孩与女孩在体内不同性激素影响下,平均表现差异,并不是说每一个男孩比每一个女孩在下面这些方面都更突出。如果你家的男宝没有这些特点,反而女宝表现更突出,也是正常的个体差异。)男孩精力太旺盛,像永动机?我们可以「借力打力」每个男孩都被妈妈怀疑过:「是不是有多动症?」 充电五分钟,精神一整天;只要醒着,无时无刻不在动。就像点燃的炮竹,到哪炸哪,硝烟四起。沙发上奔跑,桌子上旋转,床垫上跳跃,手里扛着枪,嘴里喊着话——「来追我呀!」「来抓我呀!」「不服打一架呗!」 就连夜里睡觉也无法断电关机,满床乾坤大挪移,左脚踢被子,右脚踹爹妈,反手还能抡你一巴掌,活生生让你的熊猫眼再平添一圈黑。图片来源:网络可「好动」并不代表是「多动」。在发展心理学里,孩子行为的活跃程度,被描述为「活动水平」,男孩从襁褓中到青春期,总体上都比女孩表现出更高的活动水平,也就是我们说的「好动」。这种「好动」单纯是一种活跃度上的差异,和无法专注的「多动」不一样。它更多是因为,男孩体内分泌的睾丸素多,睾丸素作为一种重要的雄性激素,使男孩需要释放更多能量,所以我们眼中男孩的画面基本都是追跑打闹、上蹿下跳、大喊大叫。图片来源:giphy对付这种「好动」最佳的方式,不是想办法让他们「坐得住」,而是「以动治动」「借力打力」。有活力是男孩的发育特点,不是缺点。日常养育中,我们可以「顺应」和「欣赏」这份活力,用「巧劲」去降服。简单的说就是:与其让他们有精力去拆家,不如培养他们多干干家务,多劳动,消耗力量,为家庭发光发热。日常,我们可以学会躺平和装傻,有技巧地放手、示弱、撒娇,唤醒男孩们内心乐于助人的激情;点燃男孩的动力系统,让他们把无处发泄的精力,用在帮我们做事上,比如:唉,妈妈没力气了,要是有小超人帮我提一下就好了。哎呀,妈妈走不动了,有汪汪队可以牵着我走吗?儿子,妈妈今天累瘫了,你可以帮我收拾下玩具吗?妈妈一个人怕黑,要是有人早点上床陪我睡就好了!倒水,拿鞋子、擦桌子、摆餐具,能使唤的地方坚决别放过,男孩能自己完成的事情,坚决不要帮忙。最后无论完成的效果如何,记得要「昧着良心」输出彩虹屁,狠狠地夸夸他们,当孩子越是感觉自己有能耐,就越少惹是生非。男孩破坏力强,下手没轻没重?我们可以「敬而远之」,让他释放男孩最让人头疼的地方,还有破坏力强。家里就找不出一件完整的玩具,满屋子的奥特曼残骸,支离破碎的小汽车,散架的刀枪剑。稍不注意踩一脚,痛得你也想喊妈。男孩破破烂烂玩具一角出门在外,男孩父母对别人说最多的就是「不好意思」——儿子不是撞掉别人的东西,就是打烂餐厅的碗碟,弄坏别家孩子的玩具。但就这样直接给男孩扣上「破坏大王」的帽子,他们真有点冤枉。研究发现:学龄前的男宝和女宝,都会花大量时间做自己擅长、让自己感觉良好的事情,并「炫技」表现自己,以此建立自己的自尊自信。只是不巧,受睾丸激素的影响,男孩感觉良好的事情,比如力量和速度的展示,大概率会让我们感觉不好。而女孩大体上更擅长读表情、语言沟通、安静游戏等,这些和更多家长的期待一致。动手动脚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渠道,爱冒险是他们的个性使然,「捣乱破坏」只是他们表现自己的方式。有时候,男孩把房间弄得乱糟糟、把自己弄得脏兮兮,或者无视你的警告,笑嘻嘻地跑来跑去,更多是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一场「冒险」的想象中。图片来源:站酷海洛而男孩痴迷汪汪队、超级飞侠、奥特曼,是因为可以在想象中和超级英雄一起「冒险、炫技」。尤其上幼儿园以后,男孩发现很多规则要遵守,没法随意「探险」了,就更加会给自己找许多「冒险替身」。图片来源:giphy对此,爹妈最好的做法可能只有「敬而远之」,给他们提供适合冒险的场所。也就是:不要紧盯他们的缺点,而是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欣赏他们喜欢「表现」的行为,尊重他们热爱「冒险」的精神。对他们的「探险」睁只眼闭只眼,在保证安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自由探索,放电的空间。满足孩子探险欲的一些 tips1. 热爱攀爬的婴儿期,可以专门在床上用枕头被子堆小山,满足他练习攀爬的欲望;2. 热衷于从滑梯上飞奔下来,我们就寻找坡度较缓的场地,让他们去体验速度与激情;3. 喜欢拆卸玩具,拼搭安装,我们就购买塑料的工具箱,提供一些废弃、旧家电,让他们尽情去鼓捣;4. 喜欢模仿超人,那就给他买来超人披风,一起来一场超人大战怪兽的角色扮演,圆了他内心的英雄梦。 有时候, 我们还可以用「冒险」,化解一些棘手的育儿时刻。比如,宝宝回家路上就是不肯走,换一个思路,把无聊的走路变成「探险」,把回家路上一些标识性地点,变成寻宝 / 冒险路线,一路和孩子编个有趣的故事,就更有动力回家啦。诸如此类,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选择和男孩子一起「冒险」来完成。男孩沟通困难、间歇性「耳聋」?我们可以「精准发号施令」当妈的人都有一项无师自通的技能——大嗓门。许多男孩妈妈都吐槽,自打养了儿子,喉咙痛就没好过。每天河东狮吼无数遍:吃饭了!睡觉啦!收拾玩具!换睡衣!刷牙!......可惜,「充耳不闻」是男孩对我们的常规回应。图片来源:站酷海洛喊不动,听不进,其实是因为男孩的大脑很容易信息过载,不擅长一心二用。研究发现:男孩的大脑枕叶发育比女孩晚,存储感知记忆的神经连接不够强大;语言、社交和情绪能力也相对发展更慢。同时,比起可以灵活处理多个任务的女孩,他们泾渭分明的大脑分区,在面临挑战和任务时,同一时间,只能专注于一件或相对少量的任务。一旦涌入大脑的信息过量,他们的大脑处理系统,就难以接收,或者直接宕机。比如当我们叫他收拾玩具时,之间的信息差异是这样的:图片来源:丁香妈妈于是,他们干脆选择「逃跑」,听不见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他的选择。你以为他在气你,实则他只是因为专注「做自己」。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只能想开点:忍住咆哮,省点口舌;放弃要他当下立刻配合的执念,省得心塞。改变方式,发出语言指令时,排除干扰,一次只沟通一件事。比如收拾玩具:孩子反应:玩得正开心,突然被打断,要收起来,宝宝感觉很难过;应对方法:提前 10 分钟提醒他该收玩具了,给负面情绪一些缓和时间。到了收拾玩具时间,耳朵里听到妈妈在喊,手里玩着玩具,感觉无法一心二用,只能被迫二选一;走到他面前,等他放下手中的玩具,看着你的眼睛时候,再开始发出指令。宝宝开始收拾玩具,发现玩具太多,畏难;带着他一起收拾,及时鼓励,再逐步放手让宝宝独立收拾。收拾累了,情绪上头,不懂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急得撒泼打滚。主动共情他的感受,帮他说出想法,给予解决方案。养育男孩的过程,确实很磨人。要想养儿不累,就要记住这句「九言真经」:眼要瞎,耳要聋,心要大。理解小崽子们身陷麻烦:他身体里澎湃的能量没有足够的释放;他脑子里天马行空的英雄故事没有舞台演完;他内心里一大堆感受,没有能力找到合适的办法,让妈妈知道。遵循他们的天性,好好利用,或许有一天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图片来源:网络[1] Lamminmäki, A., Hines, M., Kuiri-Hänninen, T., Kilpeläinen, L., Dunkel, L., & Sankilampi, U. (2012). Testosterone measured in infancy predicts subsequent sex-typed behavior in boys and in girls. Hormones and behavior, 61(4), 611–616.[2] Olino, T. M., Durbin, C. E., Klein, D. N., Hayden, E. P., & Dyson, M. W. (2013). Gender differences in young children's temperament traits: comparisons across observational and parent-report method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81(2), 119–129.[3] Best, J. R. (2012). Exergaming immediately enhances children's executive function. Dev. Psychol. 48, 1501–1510. doi: 10.1037/a0026648[4] Cavanaugh, D.M., Clemence, K.J., Teale, M.M., Rule, A.C., & Montgomery, S.E. (2017). Kindergarten scores, storytelling, executive function, and motivation improved through literacy-rich guided play.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45, 1-13.[5] Luo, X., Tao, M., Lu, J., Lu, L., & He, X. (2023).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videos on children's attention levels between class breaks. BMC pediatrics, 23(1), 60. https://doi.org/10.1186/s12887-023-03868-8[6] Tomporowski, P.D., Davis, C.L., Miller, P.H. & Naglieri, J.A. (2008). Exercise and Children’s Intelligence, Cogni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Educ Psychol Rev. 20, 111–131.[7] Vasilopoulos, F. & Ellefson, M.R. (2021). Investigation of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self-regulation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in childhood. PLOS ONE, 16 (5): e0250984[8] Best, 2012; Cavanaugh et al., 2017; Tomporowski et al., 2008; Vasilopoulos & Ellefson, 2021; Luo et al., 2023)。[9] Cvencek, D., Anthony, G. Greenwald & Meltzoff A. N. (2016). Implicit measures for preschool children confirm self-esteem's role in maintaining a balanced identit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62, 50-57.[10] Ginsburg, H.J., Rogerson, K., Voght, E. & Walters, J. & Bartels, R.D. (2007). Sex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physical risk-taking behaviors: Natural observations at the San Antonio zoological gardens.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9, 407-414.[11] Hart, J.L., & Tannock, M.T. (2013). Playful aggression i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 Children Australia, 38(3), 106-114.[12] Lamminmäki, A., Hines, M., Kuiri-Hänninen, T., Kilpeläinen, L., Dunkel, L., & Sankilampi, U. (2012). Testosterone measured in infancy predicts subsequent sex-typed behavior in boys and in girls. Hormones and behavior, 61(4), 611–616.[13] Adani, S., & Cepanec, M. (2019). Sex differences in early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behavioral and neurobiological indicators of more vulnerable communic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in boys. Croatian medical journal, 60(2), 141–149.[14] Kung, K.T.F., Browne, W. V., Constantinescu, M., Noorderhaven, R.M., Hines M. (2016). Early postnatal testosterone predicts sex-related differences in early expressive vocabulary.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68, 111-116.[15] Lust, J. M., Geuze, R. H., Van de Beek, C., Cohen-Kettenis, P. T., Groothuis, A. G., & Bouma, A. (2010). Sex specific effect of prenatal testosterone on language lateralization in children. Neuropsychologia, 48(2), 536–540.[16] Schore A. N. (2017). ALL OUR SONS: THE DEVELOPMENTAL NEUROBIOLOGY AND NEUROENDOCRINOLOGY OF BOYS AT RISK.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38(1), 15–52. https://doi.org/10.1002/imhj.21616[17] Thordstein, M., Löfgren, N., Flisberg, A., Lindecrantz, K., & Kjellmer, I. (2006). Sex differences in electrocortical activity in human neonates. Neuroreport, 17(11), 1165–1168. https://doi.org/10.1097/01.wnr.0000227978.98389.43
-
育儿干货 | 育儿知识大全,宝爸宝妈收好了
01十大不要1.不要用塑料膜做尿布。2.不要捏宝宝脸。3.不要让宝宝睡父母中间。4.不要用洗衣粉洗宝宝衣服。5.不要剪宝宝睫毛。6.不要直接穿新衣服。7.不要久留初生儿头垢。8.不要拍打宝宝后脑勺。9.不要在宝宝房间种植花草。10.不要频繁给宝宝洗澡。02二、母乳储存温度与时间1.初乳:30℃左右,可以储存12h。2.成熟母乳:15℃存24h,20℃存10h,25℃存6h,0-4℃存8天,消毒后置密封母乳袋冷冻可以存放6-12个月。切忌化冻之后就不能再冷冻了。03三、古代育儿七不责当众不责、睡前不责、饮食不责、欢庆不责、伤不责、疾病不责、愧疚不责。04发烧三不做1.不盖厚被子:我们民间有一种说法叫捂一捂出一身汗就好了,可是呢有时候捂一捂不一定出汗,反倒会体温升高出现惊厥,所以正常盖被子就好了。2.退烧药不加量:家长急于降温对药加量,加量之后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切勿随意加量。3.不要劝宝宝吃点东西吧:生病本来就没有胃口,宝宝如果实在不愿意吃就不要吃了。05七不早做1.学走路:1岁左右宝宝会自己摇摇晃晃走路。2.学骑车:5-6岁学习就可以了。3.学轮滑:7岁以后儿童骨骼才可以适应学轮滑。4.学画圆圈:1岁以后可以开始画连续的圆圈,过早不仅学不会还会影响学画画。5.学绘画技巧:8岁以后学绘画技巧,学技巧需要在正常学龄期之后才可以。6.学分左右:6岁才能分清楚。7.学钢琴:6岁以后才适合学,除非是天才儿童。06帮助宝宝入睡5则1.在宝宝醒着的时候放在床上再入睡。2.把宝宝放在床上时重复一句话哄他入睡。3.每次都用相同的方式哄宝宝睡觉。4.宝宝半夜惊醒不要抱起来哄,直接用相同的方式哄他睡觉。5.睡着后尽量不要换房间。07六必治1.睡觉要关灯,开灯睡觉会降低抵抗力。2.禁止摇晃10月以内的宝宝,伤害宝宝大脑不说,还有可能引发脑震荡甚至脑出血3.多晒太阳多微笑有助于宝宝提高免疫力,尤其是晒脚心。4.六岁以前禁烫脚,易引起扁平足,正常的温度洗脚就可以了。5.反穿鞋子可以纠正孩子内八字。6.宝宝暴躁可能是总看电视引起的,所以宝宝要少看电视。08乳牙萌发顺序需知1.6个月:乳下中切牙。2.8个月:乳上中切牙。3.9个月:乳上侧切牙。4.10个月:乳下侧切牙。5.13个月:上第一乳磨牙。6.14个月:下第一乳磨牙。7.16个月:乳上尖牙。8.17个月:乳下尖牙。9.13个月:下第二乳磨牙。10.15个月:上第二乳磨牙。09杜绝感冒5妙招1.衣服穿太多也会感冒:宝宝好动,精神头比较大,跑来跑去容易出一身汗,然后穿太多会捂出肺热引起呼吸道感染,出汗后还容易受凉加快感冒。2.少吃肉食,多吃蔬菜水果有益增加抵抗力,而且要少吃,不要吃太饱吃太饱容易引起肠胃疾病。3.多喝水,要多喝白开水,而不是饮料。4.受凉时要预防,煮点葱白生姜水,或者川贝梨子枇杷叶。5.多运动,增强体抗力的同时呼吸新鲜空气。10八种禁忌食物1.1岁内不吃盐,不过一般吃母乳的宝宝也接触不到盐分,但是妈咪要记得少吃盐量高的食物。2.1岁以内不要吃蜂蜜,虽然甜甜的,但是可能因肉毒杆菌污染引起食物中毒,小朋友慎吃。3.3岁以内不喝茶,茶里面有茶多酚,宝宝还是不吃为妙。4.5岁以内不要大补,小朋友不需要太早吃进补的食物。5.10岁以内不要吃腌渍食物,盐分高没营养。6.3岁以内宝宝不要吃元宵,黏腻易卡喉,还不好消化。7.3岁以下不吃巧克力,糖分高热量高,还含有咖啡因容易引起兴奋过度。8.少儿不宜吃笋子,笋子含有大量草酸,影响钙吸收。11米饭的秘密粳米最滋补、糙米助消化、黑米最补肾、糯米最排毒、薏米最养颜、小米最养胃。宝宝在吃大米的同时也要偶尔补充一些杂粮,不同的杂粮效果不同,尤其对于需要大量吸收营养的小朋友,如果妈妈怕宝宝不好消化可以用杂粮煮粥给宝宝喝也是非常好的。12家长5误区耽误孩子1.期望过高,不切实际的期望让孩子失去信心,永远达不到家长的要求会变得自甘堕落或者信心不足。2.成绩最重要,虽然孩子的成绩相对比较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家长不能一切以成绩为标准,健康的身体和高尚的品质才是最重要的。3.唠叨,虽然每一个妈妈都喜欢唠叨,但是唠叨只会让孩子更不愿意听家长讲话,要用心与孩子交流,知道孩子的需求才能抓住要害。4.言传不身教,教育需要的是言传身教,单靠言传没有任何用处,小孩子是以家长为榜样的,孩子会以家长的行为作为标准。5.强迫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强迫孩子学习各种各样的东西,不管孩子是否喜欢都要求孩子学习,不仅学不好还会影响孩子兴趣,让孩子更加厌烦。13爸爸陪宝宝5大好处1.树立爸爸在宝宝心目中的美好形象。2.让宝宝学习到了爸爸的阳刚之气和坚毅的男子汉性格。3.完善宝宝性格,女孩子不再矫情,男孩子更加阳光。4.减轻妈妈的负担是最主要的,带小孩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5.让爸爸也放松心情。14锻炼孩子十大品格自信、坚持、忍耐、谦虚、谨慎、独立、果断、合作、勤奋、平静。来源:新生儿护理
-
在育儿道路上,这 4 个雷区一定要避免
现在,有些家长在育儿的路上,陷入了很大的雷区,还不止一个,我数了一下,主要有 4 个。每一个都是大问题,值得家长们认真思考,务必警惕。01雷区1:负反馈太多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总会有相关的人,来根据我们做的这个事情,给我们一个反馈或反应。这些反馈当中,有些是正面的、积极的,也就是所谓的正反馈;当然,也会有负面的、消极的、批评的,也就是所谓的负反馈。家长跟孩子之间的互动,当然也会涉及到这样的反馈。但问题是现在有些家长朋友,给孩子提供的负反馈太多了。心理学上说,一个人在任何一个组织里边想要长久地待下去,有一个基本标准,就是他在这个团体当中获得的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之比要大于 2.9013:1,这个叫作“洛萨达线”。亲密关系应该大于 5:1,也就是说,夫妻之间、亲子之间,这个比值应该大于 5:1。那么,目前咱们中国的普遍情况是怎样的呢?根据调查,平均而言,中国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受到一次表扬,同时要遭受 6 次批评——现实是 1:6。你说,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心情能好吗?他怎么会愿意待在这个环境里呢?02雷区2:无限拉长学习时间不少家长朋友喜欢盯孩子写作业。盯的是什么?盯的就是时间。大部分家长巴不得孩子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做作业。现在有少数家长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不只是不让孩子玩,也不让孩子社交,不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让孩子休闲放松。现在最麻烦的是什么?是不让孩子“见太阳”。我在上海做的调查,50% 的未成年人每天见自然光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现在最可怕的是什么?是不让孩子睡觉。我们小学生 95% 睡眠不足,初中生 90% 睡眠不足,高中生 85% 睡眠不足,初三、高三学生 100% 睡眠不足。不让孩子睡觉,大家怎么想的?学习效率等于学习的总效果除以学习的总时间。没有改善学习效果的情况下,单纯延长学习时间就是在降低学习效率。现在有些老师和家长合起伙来,正在做降低中国年轻一代的学习效率的事情,那就是在无限地延长孩子的学习时间。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犯的错。03雷区3:择名校然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择名校。名校之所以有名,一定是有它特别的优势在。但是,这个优势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孩子选适合他成长的学校,而不是哪个学校越有名越选哪一个。孩子是清北交复的水平,你就选最牛的学校。孩子就是喜欢做厨师,喜欢开挖掘机,为什么去那么好的学校呢?去了以后他不适应那个环境,周围人看他不顺眼,他也感觉这个世界容不下他,他会觉得自己就是个废物,就是个渣,但是你换另外一个学校他就不这么想了。为孩子选学校不是为爹妈自己选学校,一定要弄清楚这件事儿。04雷区4:伤害亲子关系而不自知最后一点,伤关系。为了一道数学题,为了一次考试成绩,我们一些家长跟自己的孩子可以说是“反目成仇”。现在在一些家庭里,孩子还没进入青春期,孩子还没开始反叛,爸爸妈妈开始反叛了,恨不得要跟孩子绝交了。这样把亲子关系搞烂了以后,还能用什么来支撑孩子的未来?美国最新研究发现,青春期跟孩子搞不好关系,这辈子甭想搞好。说句不好听的,那是你的孩子,是你未来的“天选拔管人”,你跟他搞不好关系,你想干嘛?所以好好把自己的孩子当个领导来处,他是你们家公司未来董事长,你惹他干什么呢?好好照顾好我们的孩子。
-
教育就是,用阳光的心态,培养阳光的你
既能欣赏鲜花明月也能接受花谢月缺既能享受丽日晴空也能拥抱风霜雨雪人生百味,日子琐碎真正能让生命丰盈的不是得到了多少而是愉悦的心情积极的心态每天都会充满正能量努力向上地走好每一步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心态便决定了他们的状态当父母总是焦虑充满负面情绪时那么孩子会更容易变得暴戾,乱发脾气当父母心态松弛情绪稳定并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时那么孩子则会更容易收获幸福也会更优秀的成长所以,如果父母必须要修习一门课我希望是情绪管理因为,有时候改善一个环境就能扭转一个孩子的命运走向成长在一个健康、松弛正面、积极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未来一定不会差都说“阳光是最好的去污剂”但它也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愿每一个大朋友都能以更轻盈的状态营造出有爱的家庭环境滋养我们自己和孩子- 【END】 -
-
教育就是,当你想黏人,我就是你最爱的抱枕
童年只有一次要先加入爱与被爱的元素再适当增加必要合理的规矩这才是完整的童年时光夜里,等孩子完全睡着后父母也坚持把他抱回自己的小床在外面,孩子想吃冰淇淋妈妈说期末考了前三名才给买……为了训练孩子的独立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的各种需求和愿望时都会采取拒绝立马满足但殊不知只有那些被及时满足需求和依赖感充分得到情感回应的孩子长大后才会有安全感才能真正独立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孩子的安全感就是来自父母无时无刻的关爱”当父母尊重孩子无条件地爱着孩子时孩子的内心是平和而满足的他们会在爱里养成健全的人格也会在爱里,学着面对生活中的期待和挫折当然爱和规矩从来不是单选题如果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父母也要明确指出引导孩子学会自控和自我管理亲爱的父母孩子们的幸福感其实很简单请告诉他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的爱都会如影随形- 【END】 -
-
如何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来看心理咨询师给出的5个妙招
科学研究表明,对于小孩子来说,产生焦虑感的大脑区域也负责处理生理上的痛觉。所以分离焦虑会让孩子真真切切地出现躯体上的痛苦,从而出现全身性的应激反应。可能你只是去一下厨房,短暂离开一下他们的视野;可能你第一次送孩子去上幼儿园,需要分离一天……孩子都会感到不安和焦虑。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感到安全,孩子也会更加独立。那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度过分离焦虑的阶段呢?相信我们在了解孩子的大脑结构和特点后,一定能给孩子们足够的支持和帮助。 01 早期阶段的分离小婴儿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正确地帮助孩子度过各种人生的过渡阶段,确保孩子的心理健康。相信很多家长朋友都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可是很多家长也会面临一个窘境,那就是:我们根本没法离开孩子一步!哪怕你只是短暂地离开一下房间,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很艰难的。在小婴儿的大脑里还没有时间的概念,就算只是短暂地跟爸爸妈妈分开一下,他们也会觉得非常恐惧。因为他们不确定:爸爸妈妈还会再回来吗?什么时候回来呢?父母如果不在身边,小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所以,我们只需安抚好他们大脑里的小小蜥蜴。我们可以告诉他们,我们只是短暂离开一下,一定会回来的。换句话说,我们一定不会抛弃他们的。但是,如果我们需要长时间地离开孩子呢?比如,我们要重返职场了,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过渡呢?我的好友丽莎•艾丽建议父母朋友们需要帮助孩子做好心理建设。于是,受她启发,我发明了下面这个小工具。 01 父母工具箱“回旋镖拜拜” 我记得我的孩子们还小的时候,我的好友丽莎就建议我跟孩子们建立一种仪式感。她说:“在回去上班之前,你就可以跟孩子一起建立你们母子之间的仪式感。通过这个方式,让孩子们明白妈妈一定会‘回来’的。”比如,当我想短暂地离开房间去趟洗手间,我可以对孩子们说:“妈妈马上就回来。”不用担心孩子小听不懂。只要每次离开孩子的视线,我们都跟孩子们说:“妈妈马上就回来。”不管我们离开几分钟,每次回来的时候,请大声跟孩子打招呼:“妈妈回来啦!”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仪式,孩子们会渐渐地学会信赖和依靠父母。一段时间后,只要我们在离开孩子视线的时候对他们说“妈妈马上就回来”,孩子们就不会慌乱,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妈妈说会回来,她就一定会回来。当我们需要长时间离开家的时候,或者当我们需要把孩子拜托给别人照顾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回旋镖拜拜”这个小方法。哪怕我们只离开一小会儿,我们也可以通过建立仪式感来让孩子感到更安全。传统育儿理论经常建议父母们悄悄地离开孩子。事实证明,传统育儿理论是不正确的,因为孩子根本没想到,自己那么信任爸爸妈妈,可是他们却会突然站起来离开。所以我们不要再被这些观念误导,营造“说拜拜”的仪式感,孩子们不仅可以更有弹性,还可以锻炼独立的适应性。所以,别再偷偷溜出屋子了(或者从幼儿园里悄悄离开),因为,这样真的会适得其反。🧒1—3岁的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已经过了新生儿的阶段。我们可能需要把孩子临时给保姆、亲戚或者托儿所来照看。 02 父母工具箱“保持在场”应对分离焦虑,父母的帮助和支持缺一不可。就像学游泳一样,我们不可能指望孩子“被扔到水里就会游泳”。孩子们需要我们的指导和帮助,才可以慢慢地学会独立。所以,当我女儿克莱门西第一天入园的时候,我主动找到了幼儿园的领导,希望他们可以同意我的一个小小请求:为了帮助她顺利度过入园这个阶段,我希望可以在场。对,我希望可以在她刚入园的时候陪在她的身边。很幸运,幼儿园的领导们同意了。可是,目前唯一能让我待着的地方就是那个湿漉漉冷冰冰的储鞋室。尽管条件恶劣,我还是接受了。因为我知道,克莱门西需要我。在她初入园的阶段,她需要我“在场”——在面对新环境的时候,她需要一个她熟悉的人在自己身边。这个人可以是妈妈,也可以是其他照顾她的人。在幼儿园里,克莱门西可以尽情玩耍。与此同时,她也知道妈妈一直在那里。只要她想妈妈了,就随时可以过去看看妈妈。通过这种方式,克莱门西更加信任我。因为我的出现,她开始觉得这个陌生的环境也很安全。有了安全感之后,她就可以开始享受独立,尽情地玩耍了。慢慢地,她发现幼儿园里还有很多她可以信赖的人。于是,妈妈在不在场好像也没有那么重要了。🧒 三岁以上的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相对而言更加独立。他们勇于尝试,积极冒险。这个阶段,如果我们没有办法随时陪在孩子的身边,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过渡时期用的小物件,来帮助孩子度过这个阶段。 03 父母工具箱“口袋里的鹅卵石”可能,你的孩子在每天玩耍时都会带着一个特殊的玩具,这个玩具可以让他们得到及时安抚。在入学或者入园的时候,孩子们可能还是需要带着这件特殊的玩具。请不要觉得孩子一直拿着安抚玩具是孩子有什么“毛病”。相反,我们可以和学校一起携手,帮助孩子平稳度过入学阶段。比如,我们可以尝试看看学校能不能在过渡期为孩子配备一名“专属教师”。在家,我们是孩子坚固的“磐石”;在学校,老师就是孩子的心理依靠。当然,孩子不会一直需要依赖一名教师。只要他们慢慢地开始觉得安全了,他们就会变得更加独立。这时,他们也不再需要这位“专属教师”了。如果孩子们目前没有安抚玩具,我们可以帮助他们一起找到这个特殊的物件。比如在每周的“英雄一小时”玩耍时,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去寻找自己的安抚玩具。安抚玩具可大可小,甚至可以是一枚小小的鹅卵石。尽管东西很小,但是这却是让孩子可以联想到父母的寄托物。孩子一个人在学校的时候,看到这个玩具,就可以想到爸爸妈妈,从而获得更多安全感。在我们每次与孩子分离的时候——不管是送孩子去爷爷奶奶家住几天,还是我们需要出门跟伴侣约会几个小时,我们都可以及时告知孩子,并且安抚孩子。我们可以找出一个小物件给孩子。孩子看到这个玩具,就可以想到我们。这就是安抚玩具的魔力。🧒 所有儿童 不管孩子的年龄多大,他们都需要安全感。孩子们需要感受到与父母之间的联结。有安全感的孩子在离开父母的时候,也可以从容自如。我记得在我儿子威尔伯一开始上学的那段日子,每天早晨去上学的路上,我们都会一起唱一首歌。这首歌是这样唱的:“我爱你呀你爱我,我三点就来接你呀。”唱着唱着,威尔伯变得越来越有安全感,因为他知道下午三点,妈妈一定会来接他回家的。还记得布鲁斯·佩里博士的理论吗?歌声或其他有节奏感的韵律对于孩子有很强的安抚作用。上述的那些过渡阶段和人生变化在孩子们的眼中都是非常重大的事件。所以,家长朋友们,请谨记下面几点,耐心地帮助孩子吧!🌟不要期望太高,不要操之过急。孩子们的大脑里住着蜥蜴和狒狒,当他们的世界发生巨大的变化时,他们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这种变化,重获安全感。所以,不要强迫孩子马上接受变化,期待他们马上就重获安全感,这是不现实的。要给孩子时间,帮助他们平稳过渡。🌟多多关注孩子,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请主动为这些人生变化负责。不然,很多时候,孩子们会因为这些事情而感到自责。比如,当父母准备分居的时候,孩子们往往会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好,一定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爸爸妈妈才会分开的。🌟让孩子哭一哭也有好处。当感到难过的时候,哭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方式。不要让孩子压抑自己的情感,粗暴地对他们说:“别哭了!你一哭我都开始不好受了。”还记得吗?哭一哭是有很多好处的。眼泪可以净化心灵。哭泣也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方式。眼泪可以帮助我们和孩子释放压力,得到慰藉,主动寻找解决方案。在人生的艰难时刻,我们可以陪孩子大哭一场。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治愈他们内心的伤口,还会让孩子更依恋我们。🌟做一只聪明的猫头鹰!请用温柔而又富有同理心的话语来与孩子沟通。请学会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想一想,这些重大的变化在孩子们眼中有多么可怕。理解孩子,陪伴孩子,这样也可以帮助他们培养他们自己的聪明猫头鹰,对于孩子的未来也是大有益处的。
-
替代吼、哄、冷处理的情绪五步法
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吼、哄、冷处理其实都不合适,那到底该怎么做呢?给大家五个步骤,我们拿商场里面不给孩子买东西来举例。第一肯定孩子的需要,预防情绪升级。孩子的情绪一般不会蹭的一下就上来,而当你着急的马上否定责备或者冷处理忽视孩子感受的时候,他的情绪才会容易升级容易大哭大闹,所以你要先肯定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比如对他说你很喜欢这个玩具想马上带回家,我看一下他好吗?这个小汽车和家里的小汽车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哦,你喜欢他的门是可以开的,类似这样的话让孩子感到你在乎他的需要,在乎不代表满足。想想你对老公的要求难道只是他帮你干多少活、带多久孩子吗?其实要的就是一个态度,一句肯定和关心的话而已,孩子也一样,有了这样一个情感的联系做铺垫,接下来孩子也更容易接受拒绝,而且这样的一问一答都是让孩子在思考的,调动了他的理性大脑,理性大脑是负责控制情绪的,它一旦被激活了对预防接下来的大哭大闹有好处,就跟你在情绪爆发之前深呼吸和数数是一个道理。第二步温和坚定的遵守界限,如果你认为不能买那就不要买,重要的是你内心要坚定这个想法,否则孩子也会感受到你的动摇,在拒绝他之前可以问他:你还记得我们来之前怎么说的吗?今天我们没有买玩具的计划。 第三步共情,一般情况下当你做了之前的铺垫孩子不太容易大哭大闹,当然哭了也正常,孩子怎么可能笑着接受你的拒绝呢,你可继续共情他,我知道你很难过,真希望可以把这个玩具买回家或者你肯定希望咱们家摆满小汽车,这里有一个沟通技巧叫真希望,这是一种用共情的方式在表达对孩子渴望的这种理解。这个时候只要没有大哭,孩子是可以听得进去你所说的话的,你说完这些话呢孩子可能还会说那你就给我买吧,你仍然要坚守你的界限告诉他不能。第四步替代方案,界限不是一味的不允许孩子,做什么,还意味着要把孩子拉回来到可以的范围内能做什么,如果不能买还可以给孩子一个可替代的方案,比如说不能买但是我可以陪你这这里玩一会它,或者拿出笔和纸对孩子说我会记下来你喜欢这个小汽车,这就是你的愿望清单,等你过生日的时候我送给你好吗?第五步倾听哭,不管你之前做的多完美,孩子都有可能哭,因为他觉得痛苦,在接受你不给他买这个事实以前需要经历几个阶段,否定~不行必须买;愤怒~哭闹发脾气;悲伤~哭,最后一步才是接纳。当我们人类面对任何痛苦的事情的时候,这个规律都是这样的,所以把他带到一个不打扰别人的地方陪他哭一会,可以抱他也可以在旁边陪着他,这个时候你说话他也听不进去,因为理性大脑没有工作,而你态度传递给他的是我能理解你,我随时准备好拥抱你。很多时候你认为的共情没有界限不好用,根源是你受不了孩子的哭,而孩子调节力又不好,他需要通过哭来平衡身体里边压力的荷尔蒙,你只需要倾听就好了,你会发现憋着不哭的孩子才更容易生病,也很难笑的大声。有人说我孩子哭上几个小时,理论是死的人是活的,抱着安抚一下转移一下注意力也就好了。如果孩子因为一件事没完没了的较劲,不排除他还有其他的情绪压力,也许只是拿着买玩具这件事在和你甩其他的情绪包袱,这是好事,当然也不排除之前一哭就满足或给他的关注少了限制过多了,平时多给孩子做选择,多一些专门时间陪伴他,也就会有良性循环了。如果你的孩子在两岁以下不需要搞这么复杂,安抚转移注意力就是最好的方法,也许你听完以后会觉得~天啊~太复杂了都不知道该怎么养了,是的,比起吼、哄、冷处理我说的这些很麻烦,但是我相信你最终的期望肯定不是解决孩子哭闹这点事,而是希望孩子能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养孩子真的很难,特别是得不到家人支持的时候充满了无力感,如果你觉得心力交瘁先别忙着管孩子,先爱一下自己才能有余下的爱给孩子。
-
教育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教养礼仪(二)
不学礼,无以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礼仪是礼也是德今天的9幅小画希望能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知礼懂礼的小公民 1 2 3 4 5 6 7 8 9 决定孩子未来的不在于穷养与富养而在于教养所以,教养是一个家庭传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END】 -点个“在看”,不失联哦